昊瑞昌科技:燃油車“霸位”充電樁何解?
?找了6處充電樁,結果5處被燃油車占著,1處還排長隊。近日,有記者跟隨北京一位新能源出租車司機在工作日上午繞了兩個小時,愣是沒找到能用的充電樁。中途想改道去換電池,排隊卻至少要1小時起步。眼見續(xù)航里程越來越短,司機只好收工回家。
上述遭遇反映出許多新能源車主的現實煩惱。眾所周知,“里程焦慮”是新能源車軟肋產生的。倘若車主擁有固定車位,想方設法安了私家充電樁,倒少了很多擔憂。但在北京這樣寸土寸金的特大型城市,車位資源本就緊張,專屬固定車位更是稀缺。車多位少的情況下,很多新能源車的充電純靠“打游擊”。但不論是公共停車場,還是小區(qū)、單位的內部停車場,充電樁都普遍遭遇兩大尷尬:壞了沒人修,被占沒人管。如果說前者還可以通過推動運營方維修提速加以解決,后者則純粹是人為的矛盾,且破解起來相當麻煩。隨著天氣越來越冷,電池續(xù)航能力相應減弱,上述矛盾恐怕會愈發(fā)突出。
這個矛盾其實本不該存在。充電車位與其他車位的外觀明顯不同,且附近都有“禁止燃油車占用”的醒目提示。一些燃油車司機對此視若無睹,根本在于缺乏同理心和規(guī)矩意識。加油的站點多、時間短,對這種便利習焉不察的他們無法體會新能源車主找樁難、充電慢的煩惱。即便看到了提示,也總能給自己找理由——“這會兒正好沒有新能源車來充電”“這個位置被占他可以換一個”“又不是我一個人占”……這種“自我寬縱”助長了一些人的任性,一來二去,便成了社會普遍現象。
過往事實證明,對類似問題,寄望自律往往收效甚微,只有作為外在力量的制度較起真來,人們才有壓力和動力去矯正小節(jié)。如今,從公共場所控煙,到推行垃圾分類,北京正以制度化的方式,改變著一個個習以為常的陋習。面對上述的停車亂象,相關部門也應當行動起來。根據《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》:非電動汽車不得占用電動汽車專用泊位,違反規(guī)定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責令改正,依法給予處罰。但很顯然,這條規(guī)定現在還多停留于紙面,如何開展好普及宣傳,確保落實到位,亟待有關部門給出答案。此外,技術手段也大有作為空間。比如,亦莊一停車場就在充電車位上啟用了“攝像頭+地鎖”的“神器”,只有車輛被識別為新能源車,方能成功解鎖。堅持精細化,摒棄“大概齊”,總能找到破題之法。
發(fā)展新能源車是大勢所趨。目前,北京全市新能源車保有量已達40萬輛左右,充電樁更成為新基建的重要內容之一。在公共設施建設大步向前的同時,從管理辦法到社會觀念都需要相應跟上。對“霸位”現象真抓實管,關乎維護社會文明規(guī)則,也關乎綠色生活的未來。